摘? 要:麥金托什是英國新藝術運動的杰出代表,是英國“格拉斯哥四人組”的靈魂人物,在“新藝術”運動中麥金托什的設計是最具有現(xiàn)代感的;麥金托什不僅主張在設計中采用以適應機械化、批量化生產為目的的簡單幾何直線風格,還強調應注重功能與美相和諧的原則。在他看來,個人化、現(xiàn)代化的設計方式能同工業(yè)生產和諧相處。除此之外,他還大膽地將“總體藝術”的思想帶入設計之中,從而實現(xiàn)了和諧一致的整體藝術效果;查爾斯·麥金托什不愧為20世紀英國現(xiàn)代設計運動的先驅。
關鍵字:麥金托什;新藝術運動;幾何直線;功能與美;總體藝術
19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國先后完成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大批工業(yè)產品被投放到市場,但設計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1951年舉辦的英國水晶宮博覽會更是暴露了在當時的產品中潛藏的設計危機,存在著藝術與技術相分離的矛盾。一方面,批量化生產出來的工業(yè)產品帶給人粗制濫造、庸俗不堪的印象;另一方面,精致華美的手工藝品逐漸成為只有少數(shù)貴族才能擁有的奢侈品,變得精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有識之士感到擔憂,紛紛開始了有關新時代下設計道路如何發(fā)展的探索,從而在1864至1896年間形成了一個設計革命的高潮,這就是“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這場運動以英國為中心,波及不少歐美國家,并對后來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它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它試圖恢復中世紀的哥特式風格,并將手工藝推向工業(yè)化的對立面,這無疑違背了歷史向前發(fā)展的規(guī)律,同時也并未真正找到藝術與工業(yè)化大生產的契合點。
正因為如此,不少藝術家感到彷徨,他們繼續(xù)探索,其結果導致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歐洲出現(xiàn)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裝飾藝術運動,即“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1](P.15) “新藝術”運動主張曲線化設計、強調自然主義裝飾風格,反對直線和絕對的平面,反對機械化大生產。而它在英國的主要領軍人物查爾斯·麥金托什則代表著另一個方向,主張簡單的幾何直線造型,講究功能與美的和諧。麥金托什的探索恰恰為機械化、批量化的現(xiàn)代形式奠定了可操作的基礎。因此,可以說麥金托什是一位聯(lián)系工藝美術運動和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關鍵人物,他的設計實踐和探索,在“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注1的設計運動中得到肯定并發(fā)展,[2]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的認識,麥金托什被公認為20世紀現(xiàn)代建筑及設計的奠基人之一。
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圖1),1868年出生于英國蘇格蘭地區(qū)格拉斯哥市(Glasgow),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最偉大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同時也是新藝術運動在英國的主要代表。9歲時,麥金托什進入艾倫·格倫學校(Allan Glen’s School)就讀,這是一所專門為商人和工匠的孩子進行職業(yè)培訓的私立學校。15歲,麥金托什到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上夜校,主修繪畫和制圖。1884年(16歲),他跟隨格拉斯哥當?shù)亟ㄖ熂s翰·哈奇森(John Hutchison),開始了五年的見習生涯。1889年(21歲),麥金托什進入霍尼曼和科佩公司(Honeyman and Keppie),擔任助理設計師,在這里他接受了那個時期傳統(tǒng)的“學院派”(Beaux-Arts)注2教育。工作期間,麥金托什結識了同樣就讀于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詹姆斯·赫伯特·麥克奈爾注3(James Herbert MacNair,1868~1955),并與他成為密友。后來,二人在格拉斯哥藝術學院院長弗朗西斯·亨利·紐博瑞(Francis Henry Newbery,1855~1946)的引薦下與同他們風格相近的瑪格麗特·麥克唐納注4(Margaret Macdonald,1864~1933)、弗朗西斯·麥克唐納注5(Frances Macdonald,1874~1921)姐妹共同組成了一個著名的創(chuàng)作小組,這個小組被稱為“格拉斯哥四人組”(The?Glasgow Four)或“幽靈學派”(The Spook School)。
1896年(28歲),麥金托什在設計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方案競賽中獲勝。這是他承擔的第一個大型建筑設計項目,同時也是一個完全不同于當時歐洲任何建筑的革命性設計作品。這棟建筑促使麥金托什這名“激進的”建筑設計師決定開始尋找一種適合于20世紀的新的設計語言。不久后,麥金托什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追求引起了“維也納分離派”的注意,于是他們邀請麥金托什參加1900年(32歲)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分離派”第八屆展覽會,在這次展覽上,他的作品引起了歐洲大陸的巨大反響,并得到了奧地利和德國設計界的高度認可。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盡管麥金托什在歐洲大陸負有盛名,但其作品在他的家鄉(xiāng)英國卻受到了冷漠的境遇,這使得他在格拉斯哥的事業(yè)也開始下滑。很少有英國客戶想要麥金托什幫他們設計房子。1914年(46歲),麥金托什由于從未在格拉斯哥獲得真正的設計認可而感到失望,于是他暫時搬到了位于薩福克海岸線(the Suffolk Coastline)的沃爾伯斯威克(Walberswick),在那里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花卉題材的水彩畫。1915年(47歲),麥金托什在倫敦定居。1923年(55歲),他離開倫敦前往法國南部,此時的他徹底放棄了從事設計的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彩畫的美術創(chuàng)作之中。1928年12月10日,麥金托什逝世于倫敦,享年60歲。
麥金托什的角色是迷人而又復雜的,他既不是一個追求藝術高于一切的理想家,也不像他的同行一樣崇拜以“忠實于材料”為準則的傳統(tǒng)手工藝,他更多的是以其獨特的、個性的,甚至是叛逆的造型語言,與現(xiàn)代建筑理念和思潮進行溝通。[3](P.27)麥金托什和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設計師不同,他并不偏愛蜿蜒繁復的曲線,而是喜歡采用縱橫的幾何直線為基本元素,只在細節(jié)及必要處加入少量具有“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風格傾向的裝飾符號,整個建筑和室內顯得簡約、現(xiàn)代,而又不失裝飾趣味,體現(xiàn)了功能與美的和諧原則。除此之外,麥金托什還大膽地將“總體藝術”(total work of art)注6的思想引入他的設計之中,作為貫穿其設計創(chuàng)作的始終,因此他的作品常給人一種從內而外完整統(tǒng)一的情感體驗。
具體來說,麥金托什在新時代下的設計探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當我們走進麥金托什的設計世界,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他是在觀念上而非風格上與“新藝術”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幾乎看不到赫克托·吉馬德(Hector Guimard,1867~1942)所代表的“地鐵風格”的影子,也很難見到維克多·霍塔(Victor Horta,1861~1947)那蜿蜒如“鞭線般的”曲線設計。麥金托什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幾何直線風格來統(tǒng)一設計形式,這與當時的新藝術運動強調自然主義的曲線風格完全不同。麥金托什的幾何直線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日本直線美學的影響,他通過研究日本浮世繪發(fā)現(xiàn),在東方藝術中,即使是簡單的線條相互交織也能取得很好的視覺效果,這使他對新藝術運動以復雜的曲線為美的宗旨產生了懷疑。[1](P.23)他開始將直線美學引入他的室內和建筑中,繼而通過不斷的修正、實踐和改造,逐漸發(fā)展出了一種獨特而前衛(wèi)的幾何直線風格。這種風格符合了機械生產對于簡潔形式的要求,是工業(yè)化時代下現(xiàn)代設計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以致后來的現(xiàn)代派大師,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他的啟發(fā)。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圖書館(圖2)是麥金托什追求幾何直線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該館是格拉斯哥藝術學院西面的主樓,設計于1907年(39歲)。它是一個十分高大的房間,被圍廊分割為兩樓,上下三面圍滿了方形廊柱,廊柱錯落有序地排列開來,形成了十分復雜的空間透視效果。他早期作品中偶爾出現(xiàn)并富有表現(xiàn)力的曲線此時已難覓蹤跡,縱橫直線、簡單的幾何形體充斥了整個圖書館的建筑空間。
除了建筑作品,麥金托什對幾何直線風格的偏愛還體現(xiàn)在他的家具作品之中。麥金托什設計的椅子在形式和色彩上都不盡相同,但都用線條簡潔、結構單純的高靠背將風格統(tǒng)一起來,因此十分突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于1902至1903年(34至35歲)間為格拉斯哥出版商沃爾特·布萊克(Walter Blackie,1860~1953)希爾住宅(The Hill House)設計的“梯狀靠背椅”(Ladder-back chair,圖3)。這把椅子非常簡潔,幾乎沒有任何裝飾,麥金托什只是運用簡單的形式來表達他統(tǒng)一的設計風格。椅子采用了直線和幾何形體為基本造型元素,高高的靠背由層層遞進的水平直線組成,給人一種猶如仰望天梯的視覺感,同時讓人感受到哥特式風格的影子。而考慮到椅背過長容易引起視覺上的不適,麥金托什又在靠背的頂端適度地用了一些方格元素進行緩和,使整個椅子看起來不會過于修長。由此可見,麥金托什設計的結構簡單的高靠背椅,并不完全是出于功能需要的設計,除此之外他還考慮到了裝飾的需要,以及想要表達自己獨特的個性風格。但不論如何,這種簡潔的直線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更加接近現(xiàn)代主義的特征。[4]因此,在“新藝術”運動中,麥金托什的設計是最具有現(xiàn)代感的。
除了對幾何直線的偏愛,麥金托什的室內和建筑作品還遵循著功能與美相和諧的原則。在這里,既有出于實用目的而設計的嚴肅拘謹?shù)男问?,也有用于保留人文與個性因素的精美的裝飾符號,這兩者實現(xiàn)了巧妙的結合[5]。具體而言,麥金托什對這一原則的運用在他的設計中體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功能的重視。和同時代大多數(shù)的設計先驅一樣,麥金托什很早就意識到了功能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重要性,并將其視為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他在給分離派大師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1870~1956)的一封回信中曾說到:“從一開始你的目標就必須是,每一件你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地位?!?sup>[6](P.148)即作品應具有其實用性,應根據(jù)其實用功能賦予其相應的形式,而不只是創(chuàng)作一件屬于設計師個人的純粹藝術品。例如,在希爾住宅內,麥金托什就采用了一種根據(jù)功能決定平面圖設計的推敲方案模式,即根據(jù)室內功能的平面布局進行建筑的外觀設計,這與后來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所強調的“形式追隨功能”的主張不謀而合。同時,他又進一步指出,這種出于實用功能目的而賦予的形式應當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如果不考慮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其實用性就不能被看作是完全合理的。所以,在希爾住宅的一樓起居室內(圖4),麥金托什除了依據(jù)客戶的日常習慣對房間進行相應的功能分區(qū)(壁爐區(qū)用于夜晚,高窗區(qū)用于下午,鋼琴區(qū)則是為了搭建一個小型的舞臺),他采用縱橫直線為基本元素統(tǒng)一室內和室外的風格,以適應整體的布局。通過這種方式,麥金托什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一種功能與美相和諧的空間整體。
其次,是適度裝飾的原則。雖然麥金托什十分重視建筑的實用功能,但他也強調裝飾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使我們可以感受到“新藝術”運動的影子。他認為裝飾藝術是審美體驗的重要媒介,是表達主觀情感和經驗的重要工具,通過裝飾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味,同時還能強化設計師的個性特征。因此,麥金托什常將具有“新藝術”風格傾向的象征性裝飾符號帶入他常顯樸素的室內和建筑設計中,意在保留設計中的人文與個性因素。當然,他這樣做并不只是為了迎合有鑒賞力的少數(shù)人,對于他來說,他還希望借此贏得富裕階層的青睞。[6](P.148)而顧及到每一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首先要考慮其實用性,并使之與周圍環(huán)境相適應,麥金托什又進一步提出,裝飾還應注意克制和協(xié)調,只在細節(jié)及必要處為達到其象征性目的而使用。1902年(34歲)為維也納工廠主弗里茨·華恩多夫(Fritz Waerndorfer,1868~1939)設計的華恩多夫音樂沙龍(The Warndorfer Music Solon,圖5),很好地詮釋了麥金托什的這一設計理念。在這里,每個房間的布置就像一個夢境,由許多狹長的板、一排排細長的木桿組成,到處都是豎直線條。一排排長方形的精細雅致的木櫥,頂端帶有突出的檐口,表面平滑,絲毫看不見板與框結構的痕跡,因為麥金托什會忽然在木櫥的什么地方采用如寶石般的“新藝術”風格裝飾進行點綴,但是這些點綴絕不會對整體產生干擾,還有左顧右盼、優(yōu)美蜿蜒的線條在遠處作為回應。這些房間在麥金托什手中成為了既是“音樂的”,也是“數(shù)學的”抽象藝術。
麥金托什對整體的控制與把握,除了表現(xiàn)為通過各個元素的有機融合和相互作用來獲得總體的美感,還表現(xiàn)為他對建筑及室內作品進行的“一體化設計”。正如前文提到,藝術是由許多單個元素構成的總和,藝術的美感也體現(xiàn)在整體感之上,[3](P.29)因此,麥金托什認為,從建筑外觀到室內裝飾,建筑中所有東西都應出自設計師之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從單個元素到整體的掌控。例如,在建造商人、藝術贊助人克萊絲頓小姐(Catherine Cranston,1849~1934)投資的柳樹茶室(Willow Tea Rooms,圖7)時,麥金托什把原有的內部裝飾改造成一套十分戲劇且優(yōu)雅的系列化設計——家具、燈具、地毯、花瓶、餐具、墻上的裝飾物,以及服務生的服裝設計都是由麥金托什親自設計的,目的是營造一個和諧的整體,以實踐他“總體藝術”的建筑美學理念。
19世紀后半葉,在“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與“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共同努力和推動下,“藝術的平等與統(tǒng)一”成為當時新的時代主題,作為統(tǒng)一美學的“總體藝術”思想也隨之在藝術家和設計師中得到廣泛的流傳和認可。而另一方面,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完成,社會的物質財富劇增,當時的歐洲和美國出現(xiàn)了大批有錢階層,他們紛紛成為藝術和設計的重要贊助人、支持者,并致力于把統(tǒng)一美學帶入他們的茶室或住宅中,這給當時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提供了大量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機會。身處那個時代潮流中的麥金托什也深受影響,他大膽地將“總體藝術”思想引入到自己的室內和建筑作品之中,并作為貫穿其作品的中心原則。因此,觀察麥金托什的室內或建筑作品,常常會感受到他的設計整體性很強,并且從內而外有一個統(tǒng)一的設計風格。[7]
基于“總體藝術”思想的指導,在具體的設計中,麥金托什常將建筑和建筑的內容物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他設計的室內元素與室外元素存在視覺上的有機聯(lián)系,同時每個單體都表現(xiàn)出一種和諧的美感。但是,這種統(tǒng)一協(xié)調的總體美感,并不是通過若干元素簡單地整合體現(xiàn)出來的,而是由各個元素的有機融合和相互作用產生的。例如,在1901年(33歲)為格拉斯哥商人威廉?戴維森(William Davidson,1861~1945)設計的風之丘別墅(Windyhill,圖6)中,麥金托什通過高靠背椅的線條、墻上的腰線以及方形吊燈強化了室內的幾何直線相互交織所產生的秩序感。室內的色調由白色、淡黃色和黑色組成,為了突出整體色調而使用綠色、紫色來點綴其中。除此之外,麥金托什還用“新藝術”的有機裝飾、柔美的裝飾畫與日式的插花進行過渡和調整,以緩和室內及建筑結構的幾何造型所帶來的硬朗剛勁之感。通過巧妙地利用元素間的這種有機關系,麥金托什實現(xiàn)了整個空間的渾然一體。
綜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麥金托什所強調的功能與美的和諧的原則是建立在以實用功能為前提的基礎之上的。這一思想既符合了機械生產對于簡潔形式的設計要求,又適當?shù)乇A袅嗽O計中的人文與個性因素,是工業(yè)化時代下,對于如何處理功能實用性和裝飾形式美關系的一次完美探索。
查爾斯·麥金托什是20世紀英國現(xiàn)代設計運動的先驅,也是“新藝術”運動在英國的杰出代表。他和同時代的其他設計先驅一樣,敏銳地感受到了工業(yè)時代對現(xiàn)代設計所產生的質的影響,他意識到必須拋棄傳統(tǒng)的設計理念,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設計風格,以迎合世紀更迭帶來的巨變。麥金托什在設計中不僅主張采用以適應機械化、批量化生產為目的的簡單幾何直線風格,還強調應注重功能與美相和諧的原則。除此之外,他還大膽地將“總體藝術”的思想帶入設計之中,從而實現(xiàn)了和諧一致的整體藝術效果。新的設計理念使得麥金托什有別于同時代大多數(shù)的設計師,他的探索客觀上為如何實現(xiàn)個人化、現(xiàn)代化設計手法同工業(yè)生產和諧相處提供了可借鑒的基礎,同時也對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雖然在上個世紀中的幾十年里,麥金托什的作品在家鄉(xiāng)格拉斯哥市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但后來卻受到現(xiàn)代派設計師的推崇,人們爭相模仿,他被視為世紀之交促進現(xiàn)代建筑新發(fā)展的動力之一,他不僅給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帶來了開創(chuàng)性的影響,還將對我們今后的設計起到一定的啟發(fā)。
注釋
注1: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是新藝術運動在奧地利的支流,該學派聲稱要與傳統(tǒng)的美學觀決裂、與正統(tǒng)的學院派藝術分道揚鑣,故自稱分離派。
注2:學院派(Beaux-Arts),又稱學院派繪畫,始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一般意義上指通過學院嚴格訓練、師生相傳而具有一種保守性質的繪畫,也泛指受過正規(guī)且完整的學校教育和學術訓練,學術研究上有師承的人。
注3:詹姆斯·赫伯特·麥克奈爾(James Herbert MacNair,1868~1955)是蘇格蘭設計師和教師,也是19世紀90年代“格拉斯哥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注4:瑪格麗特·麥克唐納(Margaret Macdonald,1864~1933)是蘇格蘭藝術家、19世紀90年代 “格拉斯哥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的妻子。
注5:弗朗西絲·麥克唐納(Frances Macdonald,1874~1921)是蘇格蘭藝術家、19世紀90年代 “格拉斯哥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瑪格麗特·麥克唐納的妹妹和詹姆斯·赫伯特·麥克奈爾的妻子。
注6:總體藝術(total work of art),德國作曲家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在1849年首次使用這個術語,后逐漸被用于建筑領域。該理念的支持者認為建筑師負責設計并監(jiān)督建筑內飾、家具、外觀和室外景觀物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1]鐘希敏.麥金托什設計思想體系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6:15、23.
[2]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80.
[3][英]彭妮·絲帕克,李信等譯,設計百年——20世紀現(xiàn)代設計的先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27、29.
[4]周婷.新藝術運動與現(xiàn)代主義設計之間相關性的探索[D].蘇州大學,2006:25.
[5][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王申祜譯,現(xiàn)代設計的先驅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7:133.
[6][英]大衛(wèi)·瑞茲曼,李昶等譯,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48.
[7]鞠揚.格拉斯哥學派設計風格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29.
圖片出處
圖1:http://www.historytoday.com/sites/default/files/history-matters/mackintosh.jpg
圖2:http://0.tqn.com/d/architecture/1/S/h/b/1/glasgow-112188651.jpg
圖3:https://www.artfund.org/gallery/800×450/assets/global-content/galleries/Hill_house_int_2.jpg
圖4:圖5: http://www.mackintosh-architecture.gla.ac.uk/catalogue/images/800/ph405_001.jpg
圖6: https://www.kilmacolmcivictrust.org/images/b/windyhill2.png
圖7: http://www.bdcolourdesign.net.au/wp-content/uploads/2015/05/Room-De-Luxe.jpg
作者
付洋璐? 吳? 衛(wèi)(湖南工業(yè)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湖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簡介
1、付洋璐(1991~),女,湖南湘潭人,2013年畢業(yè)于綿陽師范學院,現(xiàn)為湖南工業(yè)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15級研究生,主修視覺傳達設計。通訊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工業(yè)大學河西校區(qū)學生宿舍22棟225室,412007。TEL:13135326619
2、吳衛(wèi)(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學日本千葉大學デザイン學科?,F(xiàn)為湖南省包裝設計藝術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yè)設計,產品設計分會委員、中國包裝聯(lián)合會包裝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南省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副會長?,F(xiàn)主要從事傳統(tǒng)藝術符號和高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
Analysis of Design Style of Mackintosh as the Pioneer of Art Nouveau
Abstract: Mackintosh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Art Nouveau in Britain and is the soul character of the Glasgow Four in Britain. In Art Nouveau, the design of Mackintosh is with the most modern sense; Mackintosh not only advocated the utilization of simple geometric straight line style in the design for the purpose of adaption to the mechanized production and mass production, but also stressed that it shall emphasize the harmony of function and pretty. In his view, the personal and modern design style can coexist with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addition, he also brings the idea of “total work of art” into design boldly and then realizes harmonious and consistent effect of total work of ar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harles Mackintosh is the pioneer of British modern design movement.
Keywords: Mackintosh, Art Nouveau, geometric line, function and beauty, total work of art
文章已經發(fā)表在《設計》雜志2017年07月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網上采集的文章、圖片,出于對行業(yè)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文章涉嫌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向info@idform.cn進行反饋,核實無誤后進行刪除